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 头胸甲表面除隆脊外,密具绒毛。前半部具通常的几条隆脊;额后脊短,弯曲,突出;侧胃区为1条不规则的颗粒隆脊,中胃脊不间断,前鳃脊在颈沟处间断。后半部在中鳃具1对模糊的隆脊。额分6叶,中央缺刻宽且深;中央叶突出、前缘钝圆,第1侧叶稍呈钝切形,其内缘倾斜,第2侧叶较窄,前缘钝圆。内眼窝角宽,稍拱曲,背眼缘具2缝。前侧缘分5齿,第1—第3齿较大,第1齿指向前方,第2、第3齿指向前侧方,第4、第5齿均小,刺状。
第2触角基节宽明显大于眼窝直径,具锋锐而弯曲的隆脊,其上具15—18枚珠状颗粒。
第3颚足长节具稀疏的毛及明显的小颗粒。外肢基半部宽,末半部窄。
两螯不对称,除腹面外,整个表面覆颗粒及浓毛。长节前缘末半部具3锐刺;腕节表面具3条隆脊,内末角具1刺,外侧面具3刺;掌节背面具2条颗粒隆脊,每条各具2枚刺,外末刺通常退化成疣突状,外侧面具3条隆脊,上面1条两侧具成列颗粒,内侧面的中部有1条模糊的隆脊,其两侧也具成列颗粒,腹面光滑,但具鳞形痕迹,内缘附近尤为显著。
游泳足长节后缘近末端具1锐刺,前节后缘约有12枚刺。
雄性第1腹肢细长,末端逐渐趋尖,近末端明显弯曲,近末部外侧面具7根短而粗的刚毛延伸向腹方,基后相随有仁12根指向前方的长刚毛,内侧具10—15根成列的长刚毛。
雄性腹部三角形,第3—第5节愈合:第6节宽稍大于长,两侧缘末半部隆凸;尾节近似等腰三角形。
头胸甲长为30—40 mm。
第2触角基节宽明显大于眼窝直径,具锋锐而弯曲的隆脊,其上具15—18枚珠状颗粒。
第3颚足长节具稀疏的毛及明显的小颗粒。外肢基半部宽,末半部窄。
两螯不对称,除腹面外,整个表面覆颗粒及浓毛。长节前缘末半部具3锐刺;腕节表面具3条隆脊,内末角具1刺,外侧面具3刺;掌节背面具2条颗粒隆脊,每条各具2枚刺,外末刺通常退化成疣突状,外侧面具3条隆脊,上面1条两侧具成列颗粒,内侧面的中部有1条模糊的隆脊,其两侧也具成列颗粒,腹面光滑,但具鳞形痕迹,内缘附近尤为显著。
游泳足长节后缘近末端具1锐刺,前节后缘约有12枚刺。
雄性第1腹肢细长,末端逐渐趋尖,近末端明显弯曲,近末部外侧面具7根短而粗的刚毛延伸向腹方,基后相随有仁12根指向前方的长刚毛,内侧具10—15根成列的长刚毛。
雄性腹部三角形,第3—第5节愈合:第6节宽稍大于长,两侧缘末半部隆凸;尾节近似等腰三角形。
头胸甲长为30—40 mm。
生境信息
国外分布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霍氏短桨蟹T. ho1thuisi与少刺短桨蟹T.danae 十分相像。Stephenson和 Rees(1967a)把它视为T.danae的一个生态型。1975年Stephenson把它提升为种。
霍氏短桨蟹与少刺短桨蟹的主要区别在于:霍氏短桨蟹雄性第1腹肢末部背内侧具1列10—15根长刚毛,雄性腹部第6节侧缘末半部隆凸;而少刺短桨蟹雄性第1腹肢末部背内侧不具长刚毛列,雄性腹部第6节侧缘末半部不隆凸,而向末端汇拢。同时,本种额缘近弧形,中央缺刻较宽,而少刺短桨蟹额缘近方形,中央缺刻较窄。
作者未见到霍氏短桨蟹Z ho1thu & i标本,此处描述引自Stephenson(1975)与Huang和Yu f1997)的描述。
霍氏短桨蟹与少刺短桨蟹的主要区别在于:霍氏短桨蟹雄性第1腹肢末部背内侧具1列10—15根长刚毛,雄性腹部第6节侧缘末半部隆凸;而少刺短桨蟹雄性第1腹肢末部背内侧不具长刚毛列,雄性腹部第6节侧缘末半部不隆凸,而向末端汇拢。同时,本种额缘近弧形,中央缺刻较宽,而少刺短桨蟹额缘近方形,中央缺刻较窄。
作者未见到霍氏短桨蟹Z ho1thu & i标本,此处描述引自Stephenson(1975)与Huang和Yu f1997)的描述。
标本信息
标本颜色 体呈浅棕色,杂有深红棕色斑块。步足及游泳足,除指节外具红棕色环节。模式标本产地 Ta1iaboe,Soela Is.。